Loading…

也说“开放”



近代中国,开放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不管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每次运动、革命的内容相对于前者都是更为开放的。

 
开放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很多时候,由于多年“闭关锁国”的思维,这种开放常被我们简单的理解成为了“对外开放”,所以这近一个多世纪,尤其是90年代前,我们常能看到关于“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等“对外开放”到什么程度的辩论,却鲜有关于“对内开放”的讨论。 
 
折射到互联网行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关于开放的讨论很多,很多人,包括我以往的观点,总喜欢将FacebookTwitter的那套逻辑套来套去,然后得出诸如“某某细分行业不开放”、“某某公司不开放”的结论。太过于草率,过于盲目追崇开放。
 
这种盲目的追求开放无异于先辈们“全盘西化”的那套理论,是不可取的。中国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不够,一些公司的开放性也是不够的,但关于开放,我们要因地制宜。一方面,老外的开放逻辑不一定适合中国,也不是每个公司都适合开放;另一方面,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开放”,更应该看到对企业更重要、更具根本意义的对内开放。
 
我们现在不少互联网公司,尤其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缺乏效率和内在活力。企业的发展或者新产品的推出,往往依赖于外部竞争环境的拉动,资源投入较高。另外,企业大了,部门多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不是很好;产品平台多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通联性做的也不是很好。这都是“对内开放”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了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也能提升平台的通联性,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价值互换会增加,用户的粘性会提高;更重要的是能使企业在“开放”的潮流中把持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至于被开放革命革掉性命。
 

发布在: 2009年4月14日 | 分类: 热点话题
Tag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