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谈隐私(三)- 视频监控



眼下火热的AI,让我担心的不是未来人工智能如何取代人工或人工智能伦理,我们离那一天还很远。以计算机视觉作为AI的起步应用在当下的火热,我担心的是其若被应用到无数的监控摄像头中,我们的隐私将进一步被侵犯。

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或许是世界上监控摄像头最密集的地方,当然世界其他国家也在陆续更进。在AI 技术被应用之前,监控摄像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以及一些简单的专项识别功能,如运动检测、车牌,交通违章检测等。虽然没有AI,但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对隐私的侵犯,尤其目前没有特别细致的法律规范定义视频监控的架设条件、以及视频监控所记录的内容的使用要求。

但相比于AI的应用,监控摄像头的记录功能对隐私带来的伤害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普通监控记录的视频是基于单个摄像头行为的,是分裂的。AI 可以将这些视频串联起来,深入挖掘后形成多维的信息。比如基于多个摄像头形成对视频中的人物识别和追踪,特征识别,物体识别,物体的追踪(如车辆),速度检测,目的地识别,交通流量识别等等。这些识别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后期分析。这些技术应用在公共安全,对于犯罪是有着致命的打击的,几乎无处遁形。同时对于优化交通出行、服务城市管理、环境监控都有着卓越的帮助。但是,这样的技术如果被不正当应用,则将能够很精准的追踪具体到一个人从出家门到回家过程中的所有轨迹,无任何隐私可言。

AI的应用还将大大节省存储成本,使得被记录的数据量成几何倍数增长,更有利于长时间跟踪。目前的视频监控由于视频记录的像素的不断提高,记录的成本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大大限制了记录的时长。目前视频加监控通常存储7天的视频记录,长的最多30天,超期后就擦除循环记录,这些被擦除的信息自然也就无法被利用了。有了AI后,在视频被记录存储后,可以立即实行分析,并在完成分析后将视频的关键信息文本化存储,即便在视频被循环擦除了,但被分析出来的信息和关键图片帧还是可以被利用的。另外,AI还可以在视频之外可以对音视频进行分析。所以不但是你做什么被看的精光,你说什么也有可能被听的一清二楚。着实可怕!

2015年,发改委联合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发了个文,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中国目前已经是视频安防监控方案最杰出的国家了,想必AI 定将会很快被应用上来。技术的应用我们无法改变,只希望法律能尽快跟上,约束非法的隐私侵犯。


发布在: 2018年2月17日 | 分类: 大话IT
Tag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