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免费的矛盾



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最近推出了提倡网络免费服务的新作,名为《免费:激进价格的未来》(Free: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他认为,数码科技将使得内容生产的边际成本降至为零,价格亦然,便是免费了。然而正是这番免费的言论,给克里斯.安德森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以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为代表的人士对其言行提出了指责。因为他的新书正以26.99美元的价格在Amazon上销售,这无疑于拿着自己造的矛戳自己铸的盾。

 
无奈的安德森只得将新书放在Scribd网站提供一个月的免费阅读,尽管在免费阅读期间无法下载和复制文章,安德森还是担心这本书的销量。毕竟在创作后,他和其他任何一位作者一样,希望能通过创作获得回报。
 
而免费模式是否真正能让作者、版权人在互联网时代获得应有的回报,想必懊恼的安德森并不清楚。他所提出[注解1]Freemium(Free+Premium=免费增值模式)、Advertisement(广告模式)、Cross-subsidies(交叉补助模式)、Labor exchange(劳务交换模式)、Gift economy(礼品经济模式)这5种免费模式也并不新鲜,唯有其Zero marginal cost(零边际成本模式)模式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新的想法。
 
但Zero marginal cost(零边际成本模式)看起来又像乌托邦。因为即使数字发行成本低于实物发行成本,内容的边际生产成本也不会削减至零。企业运营有着太多的变动成本,比如营销、人力等等,而边际成本法是将企业的运营成本分成了固定和变动的两部分,但长期来看,没有会计成本是固定的,固定成本也不例外。
 
所以说,安德森只是囫囵吞枣的将免费的概念抛了出来,但没有给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者盈利模式。这绝不能说明免费就是应该的。经济学中,自由市场的定价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如今免费模式大行其道,更多的还是由于WEB 2.0使得大量的人开始参与内容创造以及搜索引擎等工具提供的便利。内容丰富了,供需关系自然会驱动价格的下降。如果存在过度竞争,则价格会更低,以至于接近或低于成本。
 
但即便供求使然,也不代表内容的作者或者版权人不可以提供收费内容。生活中,每一位消费者都有为其目标服务或产品付费的意愿。参照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消费者在价格降低的时候,其消费者剩余将增加。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则将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的付费行为。
 
未来的互联网,付费和免费一定是共存关系,无所谓谁排斥谁,毕竟内容总是需要有人来买单的。但综合起来,我更看好微支付的模式。苹果的itunes模式已经是微支付模式的成功典范,他们通过itunes平台销售音乐、电影、电视节目,并且创造了巨大的利润。同样做为消费者,一方面你能享受高品质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免受广告打扰,而仅需要支付很小的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注解1]
1. Freemium(Free+Premium=免费增值模式)。
免费产品:网络软件与服务,部分内容;
免费对象:普通版使用者;
例子:Flicr,Flckr Pro。
 
2. Advertisement(广告模式)。
免费产品:内容,服务,软件及其它;
免费对象:所有人;
例子:Google Adsence。
 
3. Cross-subsidies(交叉补助模式)。
免费产品:所有能诱使产生其它消费的产品;
免费对象:所有最终愿以某种方式支付的人;
例子:吉列的刀架与刀片;免费CD与付费演出。
 
4. Zero marginal cost(零边际成本模式)。
免费产品:可以极低单位成本提供的产品;
免费对象:所有人;
例子:P2P传送的音乐,Radiohead 和NineInchNails在线销售的专辑。
 
5. Labor exchange(劳务交换模式)。
免费产品:网站和服务;免费对象:
所有用户,因为使用网站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创造了价值;
例子:Digg的投票机制。
 
6. Gift economy(礼品经济模式)。
免费产品:包括开源软件或UGC在内的大量资源;
免费对象:所有人;
例子:Wikipedia。
 

发布在: 2009年7月14日 | 分类: 互联网评论
Tag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