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盗版下的音像租赁业



4月份是一个应该更多的讨论版权问题的月份,这个月23号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26号是知识产权保护日,而且在我们这样一个整体盗版比例高的可怕的国家,展开更多的讨论,不管是否能找到症结,是否能拿出解决方案,都是有益的。起码,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讨论能影响到一些人,亦有可能改变他们对盗版的看法。

 
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曾和几个做音像的朋友在一起闲聊,说到了盗版音像问题。他们说,现在花几千、几万乃至十几万一集的成本购买一部电视剧的音像发行权,能收回成本的少之又少,目前存活的一些音像出版社,大多苟延残喘,勉强维持。有点能力的,都在寻求其他盈利渠道,有的在发行的音像制品中加入广告,获得一些收入;有些快撑不下去的,迫于生计,最后都走进了盗版行业,用正版的招牌掩护盗版的勾当,营点小利。可以说,盗版几乎夺去了正版音像出版行业大半条性命。
 
同样,作为正版音像产业下游分支业务的音像租赁业也没逃得过盗版的蹂躏。这个行业的情况比正版音像产业受盗版的打击还要悲惨,发迹没几年,已近消亡。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欧洲以及我们的邻国日本等国家,正版音像租赁业却异常红火,每年有着数十亿的产值乃至数千亿。
 
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要追根溯源,弄清正版音像租赁行业的死因。我做了几条整理,不足的地方还希望各位帮忙补充。
 
1、国民的买断拥有的习惯。说到底,这是一个消费习惯的问题。租赁业目前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只有1%~3%,这与美国、欧洲等国相去甚远。我不知道用户对租赁产生抵触心理是不是碍于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做佃户交租子交怕了,即便买回去是否放在角落落灰,也在所不辞。
 
2、盗版的价格问题。这是在“国民的买断拥有的习惯”的作用下产生的判断。举个例子,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花5块钱可以买一张盗版DVD影碟,长期拥有;第二种是花50块钱买一张正版DVD影碟,长期拥有;第三种是租赁一张正版DVD,观感体验几乎一样, 1元一次,只能拥有几天。如果盗版的价格和正版相差无几或者没有盗版,国民的“买断拥有”的心理就会被打破,自然选择租赁。这和当今高昂的房价刺激了房屋租赁的道理一样。但正因盗版价格低廉,国民的“买断拥有”心理就会占主导地位,单从经济学角度,他们会自动的选择买一张盗版碟,而不去选择更划算的租赁。
 
3、内容的多样性问题。这个问题是中国在取缔盗版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影响内容多样性比较突出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广电审核体制;另一个是光盘生产能力问题。广电体制方面,大家相对清楚,基本上国内正版音像市场都是严格经过广电审查的节目,节目的数量、种类等难以符合国民需求。如果文化上面不能做到百花齐放,有需求自然会有盗版。
 
光盘生产能力方面,根据中国音像协会统计,中国每年光碟(包括音乐、影像等)的销售量约在50亿张左右,但目前中国全部合法生产线一年的生产能力只有6亿张,此间巨大的市场空白便由打口和盗版来填补。而如果正版租赁业兴起,没有足够的光盘生产能力也是不够的。
 
4、“出租碟”的空白。中国目前依旧没有针对正版音像出租市场给予制作公司、音像发行公司、音像出租市场相应的指导,导致了中国正版音像出租市场的“出租碟”的空白。即便在2000~2004年那段音像出租红火的时段,中国的音像出租店出租的只有“正版音像碟”和“盗版音像碟”,之后逐渐变成“盗版音像碟”。而这些碟片全都属于“家庭娱乐性质”,在版权上是不能用来出租和在公共场合播映的。
 
这点在美国、日本都是相当成熟的,即便在盗版情况也较严重的中国台湾省,也有就“出租碟”做出相关规定,分为A拷和B拷。所谓A拷,即权利人自行重制、移转所有权(或占有)交下游出租业出租之情形;B拷系权利人仅提供一份合法重制物,告知影带出租业,可视市场需求,随时重制、出租之情形。
 
不同于发行版,这种“出租碟”是相对简单的,租赁店采购的价格也会比直接采购发行版来的便宜,所以能有效的降低租赁单价。
 
5、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国内以BT下载、以及土豆网优酷网等一堆以盗版为主的网站业务的诞生,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国民获得内容的成本比直接购买盗版光盘更进一步降低了,这就更加降低了租赁需求。
 
厘清头绪了,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做?怎么做?这些我将在后续的文章中阐述我的观点。
 

发布在: 2009年4月23日 | 分类: 内容产业
Tags: , , , , ,